首页 资讯 正文

厦门黄厝村:做文化的梦,享产业的福

体育正文 129 0

厦门黄厝村:做文化的梦,享产业的福

厦门黄厝村:做文化的梦,享产业的福

编者按全省学习运用“千万工程”经验加快(jiākuài)城乡(chéngxiāng)(chéngxiāng)融合发展(fāzhǎn)推进乡村全面振兴(zhènxīng)现场会强调,要统筹城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(xiāng)协调,着力推进乡村文化振兴,加强文明乡风建设,推进农村移风易俗(yífēngyìsú),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,进一步繁荣发展乡村文化。近日,省委宣传部开展“艺术点亮乡村”主题采访活动,组织记者(jìzhě)走进乡村,挖掘我省乡村文化振兴的创新实践,总结各地在艺术赋能乡村发展方面的成功经验。请看福建日报记者从厦门市翔安区内厝镇(nèicuòzhèn)黄厝村和连城县宣和镇培田村发来的报道。这是一个致力于打造“闽南乡村798”品牌的村落。 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(de)它(tā),古老又时尚——废旧轮胎彩绘后做成童话般的花盆,土夯的猪圈围上玻璃幕墙变为透明的茶室,奇花异草在房前屋后随风摇曳。奇妙的创意之下,斗室联翩生辉(shēnghuī),阳光五彩斑斓(wǔcǎibānlán),漫步在厦门市翔安区内厝镇黄厝村,仿佛置身梦境。 黄厝村(huángcuòcūn)。图源:翔安乡村振兴 2018年起,黄厝村向村民集中(jízhōng)收储40栋闲置老宅。在10年合同期内,管理权、经营权(jīngyíngquán)归村集体,所有权、收益权归村民。艺术家享受3年免费进驻福利,并可向政府申请最高15万元(wànyuán)的硬件装修补助。如今,32栋古厝变身32个艺术工作室,陶艺、砖雕、漆画、古琴各显神通(gèxiǎnshéntōng),散发着小村独有的文化气场(qìchǎng)。 “像150平方米的房子,一年租金在1万元左右,很便宜。”黄厝村党委书记(dǎngwěishūjì)、村委会主任黄火明向(xiàng)“艺术点亮乡村”主题采访团介绍,这并不是一笔亏本生意(kuīběnshēngyì),背后其实蕴含着(yùnhánzhe)“引小家造大家”的乡村振兴逻辑。 就拿美丽乡村建设来说,艺术工作室起着引领风气之先的作用(zuòyòng)。 坚持“修旧(xiūjiù)如旧(rújiù)”理念,采用以奖代补方式,助力艺术家将老宅修葺为工作室(gōngzuòshì)、美学馆等创作场所;保留村庄乡土纹理和地域(dìyù)特色(tèsè),把断壁残垣整修为网红打卡点,把杂草空地建造为欧式小花圃,把闲置宅基地改建为雕塑群……打造“一步一景、一村一品”的景观效应,此谓“小家”。 在此基础上,面向全村推行“美丽家园积分”制,村民凭积分到“积分超市(chāoshì)”兑换生活商品;每年组织(zǔzhī)12场“最美庭院”评比,鼓励村民认管公共花卉(huāhuì)1000余盆……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共同家园,此谓(cǐwèi)“大家”。 造得好山水,自有客盈门(yíngmén)。黄厝村举全村之力建设黄厝文化产业园,打造(dǎzào)鸿渐艺术馆、鸿渐乡村艺术市集,通过“线上直播+线下零售+工厂合作”模式,实现年产值近(jìn)千万元。 2018年,陶艺家陈青山成为首批入驻黄厝村的艺术家(yìshùjiā)之一。陈青山到过全国各大城市,却在黄厝村找到(zhǎodào)了儿时乡间“瓦屋(wǎwū)听雨”的感觉,创作灵感喷涌而出。 在(zài)艺术形态聚集之后,交流就成为常态。“我学的是塑形,色彩比较薄弱,在这里我就可以跟漆画老师学习。”陈青山指着古厝里摆放(bǎifàng)的雕塑作品说,“这些就融合(rónghé)了塑形跟大漆两种(liǎngzhǒng)艺术,接下来我们准备用传统大漆的工艺来做陶艺,相信会很出彩。” 陈青山主要创作风狮爷主题的手机壳、茶宠、冰箱贴、香(xiāng)插等(děng)文创产品。去年,仅泉州市场(shìchǎng)就向他订购了3万多件。他还完成了几十件风狮爷形象城市景观雕塑订单。 村里的青年纷纷返乡创业,经营“庭院餐厅”“古厝饮品(yǐnpǐn)”等自有品牌,带动30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,年增收(zēngshōu)600万元。村里孵化了(le)2个中小学生研学基地,精心设计艺术(yìshù)体验和劳动教育课程,年均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。 厦门苇渡文(wěidùwén)旅是黄厝村一家主打农耕文化研学游的(de)(de)民营企业。据主理人宋加溢介绍,基地一年四季种植不同时令的农作物,并在不同的采收期确定不同的研学游主题。基地经常客满,不得不通过预约报名进行限流。从去年10月到现在(xiànzài),苇渡文旅的研学游总收入(zǒngshōurù)达到100多万元,现正在进行二期规划,开发房车项目。 苇渡文旅房车项目建设稳步(wěnbù)推进。 经营好村子,不仅(bùjǐn)要客来客往,还要福往福来。近年来,在原有的9个村民小组基础(jīchǔ)上,黄厝村果断成立“第十村民小组”,吸纳艺术家(yìshùjiā)成为新黄厝人,开设“艺术家调解室”,化解群众矛盾近120场次,确保“矛盾不出村,幸福(xìngfú)有保障”。 每一段旅程,都意味着新的开始(kāishǐ)。 黄火明表示,翔安机场明年正式(zhèngshì)运营,距离黄厝村(huángcuòcūn)仅10分钟车程,“有20多家古厝在跟村委会沟通收储(shōuchǔ)经营意向,准备往民宿方向发展”。 通过文创+农创+旅创,黄厝村人均年收入(niánshōurù)从2018年的2万元增长至去年(qùnián)的3.4万元,村集体收入从18万元增长至130万元。
厦门黄厝村:做文化的梦,享产业的福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